正文 九十七章 教育游思-《孩子的进步》
第(2/3)页
“为啥?”妻子不解地问。
“我对孩子的学习有自己的看法:从远处看孩子的学习必须服务于一个方向一种文化也就是一种精神。从王喜乐的作文中能看出他正在产生体恤人间冷暖的精神萌芽。从近处看孩子的学习必须尊重人的生理机制。大脑是储存学习结果的地方,起作用的是各类神经系统,所以从神经方面去研究孩子学习的因果关系才是最本质的研究,它比研究教书技巧要强得多。
受遗传的影响,人一出生大脑就有了相应的神经系统,这些功能完备的系统对学习书本知识并不难,关键问题是大脑由心气控制,比如现在中学一些高中生脑子很好用但心里不想学习,家长死逼着学作用也不大。就像你刚说的情况:小学三年级前孩子非常好管,考试成绩普遍很高,但到了四年级原先一些好学生开始出现写作业慢、托踏现象,其实这就是心气开始作用于大脑的表现。如果心气培养不好搞不好到了高中就要厌学,所以说一些孩子小时候什么都好并不是他的自我行为,而是靠家长、老师强逼出来的一种假象。从生理学角度讲:神经系统是有疲劳的,应试教育总忽略这些,为了学习无休止地侵占时间,在自觉不自觉间犯了过界的大忌讳,使得孩子的神经系统长期处于慢性疲劳,阻止了智力发展。”
“老公,你说的好像有些道理,但我还是不懂,你能不能说的具体点?”
“我们可以把大脑简化成一个圆,最大的运动神经系统和情感神经系统从中央开始横贯圆的外部全境,而语言、逻辑、数学、竞技体育、音乐、美术等小神经系统,被运动与情感神经系统保护在圆中间的不同位置。在应试教育活动中,往往忽视运动与情感两大神经系统功能的开发。我们一说运动神经,常以为是体育比赛中的那种能力,这是完全错误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由专门的竞技运动神经所支配,是另外一处小神经。而横贯中央区的运动神经主要是指挥人体四肢的综合能力,它对人怎样理解现实事物起着决定性作用。情感神经系统与运动神经系统相依而行,它也横贯大脑中央区,人体四肢活动会对情感神经产生巨大影响,但它有一定的滞后性。它就像家里烧的土暖气,火在炉堂里烧,二、三十分钟后远端的暖气片才会慢慢热起来。这里的炉子如同人体的运动神经,暖气片则像情感神经,只有这两大神经共同热起来,家里的家具及艺术品才会让人产生欣赏的心情。而那些家具与艺术品,就如同分布在人体大脑两边的语言、逻辑等小神经体一样。天长日久,大脑各种神经会综合成一种功能,人会相信自己大脑中的东西。此时,如果炉子的火力往则暖气温度高使家里充满生机,这如同活跃的人受人喜欢一样,其实质是他的大脑神经发展平衡了,人也就和谐了,则所做的事也就协条了,这就是我教育孩子的生理依靠。
以我的观点,现在孩子受到的教育方式对今后发展是不利的,过度的应试也意味着过度重视小神经系统的开发,所学习的知识必然缺少激情,所接受的东西必然走向死板与浮浅,孩子不但不会从学习中获益,而且会防障他对生活的认知,最后使孩子成为大脑神经功能发肓不良的偏执之人。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很快,我们不也正在被迫天天搞素质教育改革吗,原因是近代西方通过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人在社会竞争中特别厉害,已占有了地球80%以上的利益,实际上这是不同教育培养的人中的不同品种在竞争,所以说要想搞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有其相应的社会应答的智力才行,才能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别。而不是说只要多搞搞唱歌跳舞的活动,就是搞素质教育了。
应试教育重点强调课程和教学法的重要,强调课堂秩序以及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是所任学科的内行和道德行为的表率;必须建立师生共同向往的分数等级标准。应试教育有明确的功利指向。学生从小只能从分数中受到别人的恩泽,他得到的爱也只能围绕分数利益转动。这种功利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成为社会人之后,他的爱往往只会在家庭、家族、同学、同事之间才会流露,他只关心自身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容易制造出投机分子,他们渴望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虽然试应教育也可以培养个别高技术人才,却无法从整体上培养出可受社会信托的人,试应的教师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为别人做出了表率,而只不过通过反复知识训练帮少数人通过考试选拔,仅此而已,这也可能也是中国人如同一盘散沙的原因。
素质教育重点强调依据学生天然兴趣制定教育方法;承认学生求学的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各有不同,因而教学法和课堂组织也就有了灵活应用的必要;与其把教师看成是讲师,不如把他看成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他还必须把不同学科的教材综合成对学生生活经验富有意义的东西。素质教育强调人受教育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教育要求学习者掌握改善生活的技术,还要积累改良社会的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素质教育不太注小圈子里的道德,而是让每个受教育者明白建设一个公平的社会,是关乎每个人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人天生并不缺乏生存智慧,缺乏的是对社会的纯正品质,这也是近千年西方走向强大的原因。
应试教育的可怕之处是,受教育者只有他人人格,无法产自我人格。这种教育对人的要求往往是极端的,像中国关于《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即使孔圣人也远远无法做到,那些需要世世代代累积的人性之美,我们直接拿来做为评价少年儿童的标准,使得我们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看到的总是差距,得到的总是批评,灵气越来越少。等到学生长大成人后,他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很容易将学校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那种唠叨式的批评与强管,当成日后教育自己孩子的法宝。
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教育之法事无巨细,其可怕之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肯定,都必须通过他人来提供线索,对自己的进步变成对他人评价的依赖,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具体生活目标会有所改变,但对于成功,当只有得到他人的承认方才有效,并对失败有无法抑制的焦虑。这种人无论年龄多大,在性情上总像个孩子,其行为是任性的,及应付现状的。面对生活的竞争,这种人常会对自我行为发生知觉上的扭曲,不是自信过度就是自信全无,不能进行富有成果的工作,其人生能量重点用在保护不真实的自我上,最后使之有可能长期受着神经病症的折磨。
素质教育的可贵之处是通过生活实践使人产生自我意识,生成变量很大的自我力量。有了自我的人,他会无视友侪的希望,只服从自己内心的信念,只要达到了自己认为的目标即为成功,对失败只产生暂短的过失感。自我的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客观的,其活动一般是按照较长时间来规划,自己能主动遵守做出的决定,也能坚持日程安排与计划,能从可选的事情中做出有利于长期计划的抉择,不会被自己的内驱欲望所倾覆,也能抵御当时社会环境的压力,按照自己选择的路径把自己引入到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当中。
环境成就行为;预防优于治疗。优质教育的初级阶段,其主要责任不是对知识的学习,而是要让少年儿童懂得社会的一贯常识,一旦孩子到了12岁还蛮横无理,则意味着最高明的老师也无法把其变成智者。此时,老师对此类学生要采用和缓的教育方式,过激的教导反而会使其出现偏激,产生犯罪,让好心酿成大祸。像我们学校学生动刀子那档子事,都是老师的心太强,激怒了顽皮学生所致,而这类学生在学习方面你把他逼死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教育活动保留某些不完善是种很高的艺术,它会使教育过程显得有趣而活跃,让人感到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每个人天生就有向生活学习相关知识的欲望,这种天性只有那些善解人意且启发力强的老师才能实现。而这样的老师必定在学术上具有权威。一旦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学术精神受到压制,那教育活动自然会在误区中转悠。我举个数学教育发展方面的例子,我上面所说的理论方面想表达的东西,你会一清二楚。
数学对事物向高水平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应用领域,它从数学以及近晚期的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派生出它的内部,从教育学派生出它的方法,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人类学派生出它的理论。社会上主要从事与数学方面有关工作的人比较少,其组成主要有三类:1、中小学数学教师;2、大学数学教师;3、较少量的数学研究者。尽管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占数学从业人员的95%,除了本职工作外,他们在数学教育方面一般是不积极的。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是世界公认的数学教育方面最强最积极的国家,他们只有大约10%的任课教师属于当地的、州的、或省级的组织,不到5%的是属于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团体。由于绝大多数数学工作者对数学本身并无兴趣,他们大都不愿意参加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数学教育的领导权无耐地交托给了大学的师资培养者和大学中极少数的数学研究者。
半个世纪前,几乎所有中学教的数学是1800年代的大数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事情有:内容——教什么,课程安排——怎样组织教学大纲,以及方法——怎样最好地把教学大纲的内容教给学生。其中有些方面的内容是重叠的。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小,或没有什么变化。由于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1号”发射成功,此举标志着西方失掉了科学领导地位的皇冠。在随后的50年中,人们对有别于教育学领域的数学教育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新数学教改。它几乎影响到世界所有国家。新数学主要是那些在数学教育上贡献最小,却又要把“数学教育提高到20世纪水平”的大学数学研究家们的一种尝试。美国给予了这种活动以巨大的政府资助;英国则给予了私人基金会的资助,但其结果是十分可怕的。这种活动把诸如集合、非十进制计数、向量和矩阵、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以及形式逻辑这些新的内容介绍到中小学去,并向更低年级大力推行这种教育。例如,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文字题的代数解法(把“小虎比小明多五颗子弹,他们总共有九颗子弹”写成T=M﹢5和T﹢M=9)。还采取了一个重大步骤,把算法的注意力集中于象“对于任何a有a•1=a这样的更一般的原则性概念上去,以此来说明为什么许多具体的数学计巧用起来没有问题。
新数学教育用于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绝大多数数学教师面对自己也不十分熟悉的新数学内容和课程,被迫放弃了老一套有用的教学方法,转向了一种即无启发性,又脱离现实生活意义的应用教学结构。因此,虽然在代数课中还是向学生介绍分配律a•(b﹢c)=a•b﹢a•c,但学生却难以充分了解分配律的实用价值,像33×23,0.5+0.8,(a﹢b)中那样,或者在更高水平上去理解分配律,是把另一种单个的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运算联在一起了。到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面对从未有过的大批厌学学生及严重的情感问题,深感新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他们迅速号召数学教师再不要使用新数学这一名称。对新数学的回归基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回到基础训练方向,直接删去比较新的课程,完全回到30年代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与按受的课程范围内;第二种是从数学课程的发展,只对选修数学的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性运动。
经历了新数学教育的惨痛教训,现在欧美国家对学生的评价更多采用学分制,学生根据自己特性对学习科目的轻重有所选择,这样,从制度上减少了无谓学习情况的出现,让他们在自己能够理解的科目上多争取学分,努力达到总学分要求。教师对有深度的教学,只针对有研究能力的学生,把他们带到课堂内、或一个小组、或个别学生在一起工作。这种教育思维的改变,对人类大多数事业发展来说是种福音,因为世界95%以上的职业并不需要过于抽象的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它只需要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紧密联系的朴素算数,去求解生活问题。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最近这些年我们各类媒体杂志不断宣传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相比数学成绩有多好,这完全是扯淡。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相比,其数学成绩好这主要是九九乘法口诀立了大功,但它是算术范畴,不属于数学级别。真正的数学是从多元方程、指数计算、立体几何、微积分等这些台阶慢慢爬坡,如果用清华北大与哈佛麻省相比,中国大学的数学成就差的很远很远。”
“老公,你的宏篇大论很精彩但不会有人相信,现在一切只盯着分数,重点班、尖刀班都抢成一锅粥了,谁还会理会什么神经功能、和谐发展、疲劳恢复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什么宏篇大论,我只是把最后半个多世纪别的国家所发生的事实陈述了一下,不过,不管别人怎样但我一直认为:从神经上研究人的发展才是最本质的研究,只有依据各神经群在大脑中所占区域大小与离生活远近来按排教育次序,才能从本质上建设好三观意识,将来孩子长大了哪有不进步的,不管学习成绩是高是低,他一定会像老虎强壮后会自己捕食;小鸟羽翼丰满后会自我飞翔一样。”
“以前你不太管孩子学习上的事,现在他自己反倒管起来了。以前为孩子的学心操心死人了,不过,你整治起娃娃来就是鬼点子多。”
“哪里!这都是前人的智慧,我只不过通过阅读变通地根据实际情况用一下而已。”
“老公,你说的东西当时让人难以接受,但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个好结果。王喜乐的进步让他们老师也想不通,觉得那种进步应发生在刻苦学习的孩子身上。”
“那种只苦干而不巧干的思维是可怕的。咱们中学这学期转走不少学生,一些家长觉得越抓的紧的学校越是好学校,所以军事管理已成为现代中国学校一种最高文明的标志。不过,我觉得现在中国正处在一种'钱花买教育'的漩涡中,好像只有到收费高的重点学校,才能解决孩子不学习的问题,才能考上一流大学。话说回来,这些年转出去的学生也有些了,问题是有几个学生有好结果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