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爸爸,你不是说这里的锁阳很多吗?” “过去是很多。可现在这里的土层都被挖光了。” “今天又挖不上了。” “有可能。走,咱们先去房子南面水坝那烤羊肉串去。” “烤羊肉串,烤羊肉串喽!”儿子叫起来, 我们踩着留有车辙的道路左转、右跳,靠近了养路工区的菜地。我向内望,不远处有两个老人在干活。男的收拾温棚,女的平整水渠,“别磨磨蹭蹭的,今天说成啥也得把水浇上”,男的向那个女的吆喝着,一听口气知道他俩是夫妻。 来到水坝边。“你们在这里干吗,小伙子?”我抬头一看,那位老伯不知什么时候过来。他大概有六十多岁,黝黑的面庞虽不太吓人,但额头上的水排纹,向我述说每年土地上的生计是多么的难。 “噢,我们到这里挖锁阳,锁阳没挖着,想给孩子烤点东西吃。请问大爷这里哪还有锁阳?”我问道。 “土都挖光了哪还有锁阳!你们点火小心点,别把刺墙给引着了。”说完老伯迈着罗圈腿回去干活了。 儿子忙着捡柴。我立在那,仔细打量水坝。说水坝,是为了好听点。其实它是用推土机推开的一个大约五十米长,二十米宽的水坑,里面有个泉眼。水坝对面的几亩耕地多半以经荒弃了,四周到处是被砍伐的树桩,唯独保留完整的是几株横竖不成形的沙枣树,孤苦零丁立在那里。 是啊!这里的景象好像在给我暗示国家的发展归宿。笃行百年应是国家发展最基本的出发点,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学校教育总是注重教书之表却把育人之本给轻了;发展经济总想为满足暴富的欲望而不惜代价。为了钱,各个方面的人都会想方设法改变自己,只要是能享受眼前的快乐就是搞破坏也是高兴的。而这种以物质为目的快乐,是低级的、暂时的,最终带给人们的将是挫折,绝不是幸福。早年西方国家以有这种经历。毫无疑问,这是个长远问题,时间会证明一切,到时候自然的报复力有多大,不是人类靠科学能计算清楚的。 都说春天生命无限,可面对如此残败的春景,其生命象征在哪里呢?若能在残景中找到生命的力量,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渗透永不放弃的信念。 水坝周围很静。由于是活水,我看见春的精灵在水面上奔跑,平静的水面上不时出现个水圈。“听听三月的水音”,不知从哪传来了一个声音。 我静下心,对着水面,听了又听,果真有在太阳的照射下,水边湿地之下,有“咝咝”声发出, “润物细无声。”自然出现在我的大脑中。 “爸爸,你站在那干啥,还不过来帮帮我。”儿子说,“这些柴够不够?” 望着儿子捡的那点小柴让我好笑。“够不够,一用就知道了,”我说,“来,点火烤羊肉串。” 火着了,细小的枝条,尽显令人目眩的美。它们燃烧强烈如同刚上学的孩子,都在尽最大努力证明自己是最棒的。 儿子赶忙拿出羊肉串,一患还没烤熟柴就烧完了。“柴,够不够?”我问道。 “差着多呢。” 我俩重新做起了准备。 “爸爸,烤羊肉串需要这么多柴而且还这么粗!”儿子望着我抱过来的柴吃惊地说。 “细柴很快会烧掉,它的任务是把粗柴引着。粗柴着了,火才能够了;如果粗柴不着,细柴的火再热闹也没用。” 我点着了火。那一上一下、忽大忽小的美丽之火,引起儿子的兴趣。他不断问我有的火焰为什么发黄,有的为什么发红,有的为什么着起来特别暴烈而有的却不是,都是柴,为什么不一样。他的这些问题,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教育也应跟这堆燃烧的柴一样各有特色。因为每个孩子在爱好、兴趣、愿望、志趣、情感方面都不同,不顺应孩子天然性情的教育肯定没有好结果。儿子的性情特点又在哪里呢?” 粗柴着了,羊肉串被不断烤出来,“真好吃,真好吃。”儿子边吃边赞叹。而我脑子里却思谋属于儿子的性情特点是什么。 “爸,给,”儿子递过羊肉串说,“我吃了好几串了,你一串还没吃,我都不好意思了。” 儿子有“孝”念了,这是以前没有的,可谁也没有教过他。他的举动让我想起昨天夜里对《易经》的冥想,这会儿我望着火堆里的柴分明是一个“德”字。 “爸爸,羊肉里的油滴到柴上火的颜色就变了,真好看。”儿子眯缝起眼睛说的即有表情又有手势。过了一阵,他说。 “爸爸,我今天买的东西不合理。” “为啥?” “野外必须有水。我光顾买好吃的了,没买水,口渴了。” “喝饮料。” “饮料越喝越渴。” “为什么会忘了买水?” “不知道。” “因为当时你刚吃完饭,水是最不需要的东西。喜乐,以后做事要以事情的需要来想问题,来作准备,不要凭自己的需要。“我说,“喜乐,水坝边有种声音,你站在水边听一听。” 儿子站在水边听了一会,说,“什么也听不到。” “喜乐,你背过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润物细无声。’” “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朝杜甫的诗。”一说到诗儿子流露出自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