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神谕-《孩子的进步》


    第(2/3)页

    美国总统杰斐逊,在临终前为自己预先写定的墓碑碑文中根本不提他当过美国总统,却强调了他是弗吉尼亚大学之父。可见他对教育之重视胜过了政治。

    杰斐逊认为小学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因为只有通过小学教育才能把知识普遍地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

    通过教育向人们证实,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仅由机会所造成的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反地,它永远是良知、健康、努力以及自由地去从事一切公正的追求所带来的结果。

    在人的生命中有一段时间,从八岁到十五、六岁,他们的智力正如体力一样,还不足以从事十分艰苦和狭窄的活动。如果硬要那样去做,他就会成为过早耗尽精力的牺牲品,这样做的结果是,起先是使这些年轻和幼嫩的人煞有介事地具有成人气派而实际上他还是个孩子,而最后当他们长大成人该成为大人的时候却反而只能沦为孩子。在那段年龄内,人们最容易接受记忆而且也记得最牢,而语言学习的最大功夫就是记忆。因此最适合在这段时期内学。而且这段时间也够长的,足以使人学会那些最有用的语言,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不能硬说语言就是科学。它只是获致科学的一种手段。但若能为未来的活动准备好工具,那么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就不能算浪费。有这样一种情况:让孩子们念的课本很可能是这样的课本,它们会同时传授有用的事实和良好的原则。如果把这段光阴白白送掉,智力就会变得迟钝和衰退。正如智力所寄的肉体一样,若在这一时间内不从事运动,它也会变得迟钝和衰退的。在身心的成长、进展和衰退过程中,两者的共鸣共感的关系是极为明显的和严格的。一当他们年龄已够,就应送他们去大学,去学会适合他们所期望的科学。

    人才是上帝不分贫富地播下的种子,如果国家不去物色和享用这些人才,国将亡矣。

    这段文字猛然间把我这些年所读过的中外教育与社会哲学上的东西做了一个提炼,让我在迷茫中突然发现了路标。我清醒的意识到应试教育是一个没有成长的教育,早年的欧洲以把应试教育之路走到了尽头。教育应有两重生命:一重是在工作中的专业生命;二重是在生活中的精神生命。它的价值对家人或社会都有影响。第二重生命的种子在教育中种植到社会中长大,它是更伟大生命的开始,是人类走向新生的希望,也是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工作的中心。

    从读书馆出来,新感觉涌遍全身。我往家走,每到道路口,我总会站一会,想想心中的问题。尽管天冷,我的心却很热。大脑中各种思绪高速运转,眼里不时会有一股愉快的光,射向远端的汽车。沉思,一扫我对教育的抱怨和迷茫,脑中出现了只有年青人才有的梦想。思维上的突破让我勇气倍增,我的心正欣然展翅,随着希望高高飞翔。此时,我原以为虚幻的东西变得非常现实了。我的脑子里已有了一个玫瑰般的蓝图和红花绿叶般的教育天堂,我也清楚在通向教育天堂的路将是坎坷不平的,让孩子发现学习的理由,在这中间缺少路标,更无绿色,四周聚集着“分数风暴“要我去迎战。就目前来讲,我对说服妻子放弃送孩子去学习班有了把握。

    回到家,家里没人,我坐在沙发上急切盼望妻子回来。家里很静,能听到我得心跳。心灵的强音把近来由于儿子学习引发的那种寂寞赶走了。我坐在沙发里显得很热烈。每次听到外面有声音总出去看,难以理解的是,刮着风,7点了,妻子和孩子还不回来。我准备给她打电话,刚拿起来,停下了,我被脑子里迅速出现的想法弄得呼吸紧张,我又回到沙发上,认真盘算对妻子的“作战计划。”

    七点半了,我正着急,电话铃响了。妻子和儿子在美容院,叫我出去吃饭,我说天太冷懒的出去,凑和一下算了。我吃完方便面,一看时间还早,为确保说服妻子,我清扫起卫生来。我首先清洁四周,然后把地板拖得一尘不染,擦亮炉台,最后又把椅子、茶几抹得干干净净。打扫完卫生后,我在地下走着圈儿,用心设计与妻子的谈话细节。一阵匆匆的敲门声,紧接着听到儿子喊“老爸,快开门,我们快冻扁了。”我跑过去打开门,儿子冲了进来,没等我说话,妻子说:“老公,饭怎么吃的吃得?是方便面?那可不行,我给你买了肉、面包和果酱。”我顾不上这些,用夸张的语气说:“哇!老婆,你今天可真漂亮!”

    “漂亮,哪漂亮?”

    “脸蛋漂亮,心更漂亮。”

    妻子疑惑了一下,“噢哟,给你带晚饭就漂亮了,”她说,“还是我今天美容做得好?”

    “美容做得好非常好,”我说,“脸色粉粉的,有珍珠色,特优美。”

    “真的,我真那么美?”

    “当然。”

    妻子笑着转了几个圈,脸上堆満女人的美被承认后的笑。“今天我看了一篇和你一样漂亮的文章。”我说。妻子不以为然地说:“又是少年科技班的?”

    “不是,是位教育大师对教育简洁而精辟的见解。大师说,教育是从天性地爱这棵小幼苗开始,把孩子抚育成仁慈博爱的大树;从整理杂乱野根开始,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神圣正义感的智者;教育要把那些为可怜的自我赢得权力和名望的野心之人,变成为国家、为民族赢得胜利的壮士;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注入一种永不死去的精神,孩子一旦拥有了这种精神必将成才。”

    “看来,今天你的大师对你影响挺大,”妻子说。

    “千真万确。你也看看?”

    “有必要吗?”

    “为教育孩子,我觉得为人父母都有必要看看,就像我看你漂亮的脸一样。”

    “话不过三句就不正经了。我看看。”

    我拿出书翻给妻子看。一会,她从沙发上坐起来,瞥了我一眼,表情很疑惑,张了张嘴,想要说话又被文章中的什么给吸了回去。妻子放下书。“怎么样?”我问。

    “没什么。”妻子把刚放到茶几上的书又拿了起来。文章的观点确实引起了她的注意。一切静静的,听得外面传来沙沙声,出去一看,才知道下雪了,我进家跺了跺脚,“你又要往弄脏地,”妻子说,“嗯!今天的地怎么这么干净?”

    “刚才我把家彻底打扫了一遍。”我说。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妻子在家转了一圈,说:“炉台也擦得这么亮!你又有啥鬼主意想讨好我?”妻子的话正说在我的心坎上,“是的,我想谈谈孩子去学习班的事。”我说。

    “没什么谈得,成绩明摆着,不赶紧补能行?不补,就是父母没尽到责任。你说是不是?”

    妻子的话,软得比刀子不知厉害多少倍。

    “怎样才是真正对孩子的成长尽到责任?这段时间我们看了不少有关少年科技班的报道。那些选拔出来的大量神童,国家为其投入了大量最优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按理说都应个个成为栋梁之才才对。实际呢?”我说,“送孩子去学习班,实质上是一种变变异了得少年大学班,肯定是开始图了个热闹,到最后反而耽误了人的发展,性格上难以与社会生活相融。”
    第(2/3)页